友圈,好友點擊鏈接后即可匿名對你評價。這個應用在微信朋友圈傳播后,即火了起來,一段時間甚至刷頻。
顯然,“無秘”的好友印象即抓住了發(fā)生“關系”這個點。要知道,好友對自己的評價,這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而用戶要想知道,首先就必須的分享。
3)嫁接熱點
嫁接熱點,這是營銷人的一個基本思維。在微信朋友圈做傳播也不例外,而且這個效果更有效。
細心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以前,在微信朋友圈沒出來時,大家都會在微博發(fā)表評論。但是,當微信朋友圈越來越火時,大家都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立場。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因為微博的關系鏈太弱了,普通用戶發(fā)聲得不到反饋,他的態(tài)度沒有人看到。但微信朋友圈不一樣,基本是自己的熟人朋友,他的態(tài)度能很快的得到反饋,且這種反饋來自于朋友,不管朋友對他的態(tài)度認可與否,他的感受都會比沒有反饋強。
正是因為如此,你會發(fā)現(xiàn),這段時間只要有熱點事件,微信朋友圈基本就會相應的刷屏,比如姚貝娜病逝、周董結婚、陳赫離婚、汪峰求婚等,甚至前段時間“追氣球的熊孩子”事件就在微信朋友圈爆發(fā)。而這些事件,只要企業(yè)相應的借勢,內容也會比平時幾何倍的傳播。
所以,企業(yè)在微信朋友圈設計內容時,結合熱點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可能效果會比前兩者差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點其實可以用一個模型來解釋——社交關系圖譜。大家都知道,我們在社交關系中,主要分為三層:最核心的一層是自己(我),中間一層是熟人(親人、朋友、同事、熟人),外面一層是陌生人(名人、普通人)。微信朋友圈是熟人關系鏈組成的社交關系,所以,促進用戶分享的內容肯定要和前兩層關系非常大,第一層的內容是需要指向自己,第二層的內容是需要使其發(fā)生“關系”。第三層只有熱點事件用戶才會關注,所以這一層的內容只能結合熱點。
以上,即是我認為的微信朋友圈的三點分享誘因,歡迎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