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里,“逃離北上廣”一直是一個熱門短語。拿十三姨來說,工作在上海,但又不是上海人。畢業(yè)后,就選擇租房,首先就為這個問題跑斷了腿:找離單位交通方便的房子,和中介周旋,在房價上比了又比砍了又砍,最后還要對付麻煩的房東,不停以裝修為由提升房價。。。
等你談完戀愛要結(jié)婚,又到了買房的真正考驗時刻了。兩個人倒光所有積蓄、家里老人傾其所有、四處借債之下,你可能還只是買到了松江或者嘉定的外環(huán)房,而每月接近一萬的房貸又會讓你整個人感覺更不好了。當然,我還沒有說未來小孩的上學問題。當然,我也沒有說北京,據(jù)說情況更糟,十三姨有朋友結(jié)完婚生完小孩都沒有房子,也沒有戶口的,號稱娃未來只能上民工學校。
于是,就有了“逃離北上廣”一說。

直到最近,看到剛剛新參加工作的外地小朋友,抱怨連租房都難以承擔(當年我1100的一室戶據(jù)說現(xiàn)在早已破了3000),更對越來越高的房價望而止步時,十三姨還曾四處宣揚“逃離北上廣”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十三姨的朋友提出的,雖然很赤果果但也很實在,那就是,家里沒有啥條件沒有啥錢,自己一個月工資不到1萬的朋友們,就不要來上海北京這種地方了,永遠買不起房,永遠處于悲觀的人生境遇中,不如回家鄉(xiāng)去。
但是,某天,當我和來自家鄉(xiāng)的一位長輩提到這個觀點時,他卻搖搖頭反駁說,你以為逃離北上廣回到2、3、4線城市就很幸福了么?Too young toosimple!你知道在這些城市混的成本更高么?這還不是能力來決定,而直接是由家族血統(tǒng)來決定了!
OMG!十三姨震精了!和他細談之后回家又查閱了相關消息,才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真的sometimes naive!
早在2011年7月15日的北京晚報就報道了幾個逃回北上廣的案例,其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在二三線城市光憑自身努力無法獲得認可,更多的是一種“拼爹”游戲。
另外一個案例中,逃回去的主人公無法認同家鄉(xiāng)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廣州給客戶服務的時候,就是談案子,在重慶萬州這邊客戶并沒有那么國際化,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喝酒喝好了,文案寫得不行,這單子咱也能簽下來”。

知名媒體人石述思曾發(fā)了一條微博分析背后的動因:選擇北上廣不是因為空氣清新、生活舒適、環(huán)境優(yōu)雅,而是因這里官員多、牛人多,能相互制衡,反而需要通過做事來證明自己,帶來相對的公平和較多的機會,而在所謂生活成本低的二三線城市,受體制和發(fā)展空間的限制,寒門子弟更無翻身可能。因此那些北上廣的逃兵又回來了。
實際上不少人在逃離北上廣聲音最響的時候就已經(jīng)指出了其中可能的問題。敦煌網(wǎng)董事長王王樹彤在微博上分析,逃離北上廣回歸二三線城市的青年大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父母在當?shù)赜腥嗣},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理想尚未實現(xiàn),現(xiàn)實日漸沉重,于是回歸故里,靠父母找到一個“拿得多,干得少”的穩(wěn)定工作。
另一類是平民子弟,希望能當公務員、進大企業(yè),過上穩(wěn)定優(yōu)越的生活,在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受挫后,轉(zhuǎn)向二三線城市。福布斯專欄作者熊劍鋒表示,這兩類人的回歸,其都不看好。
他認為,第一類人回歸,也許有房有車,工作清閑,吃喝不愁。但如果他們還沒有忘記當初到一線城市打拼的初衷,沒有忘記自己其實曾經(jīng)是靠能力創(chuàng)造價值,那現(xiàn)在回到一條靠父母、靠關系吃飯的老路上,這樣的回歸不得不說,從某種意義上真是一次全面的退卻和潰敗,他們被定義為失敗者并不為過。
第二類人把夢想重新安置于他們認為競爭小很多的二三線城市,殊不知,越小的城市越要靠門路和關系,尤其是他們向往的這類國有單位,外企在內(nèi)地又幾乎鳳毛麟角。他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曾經(jīng)奮斗過的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