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費斯富(Fiserv)房價數據顯示美國正面臨第三波房價下探,估計全國明年跌價至少3.5%,這樣便使全美房價比2007年最高平均價下跌超過35%,而在房價泡沫最嚴重的拉斯維加斯、南加州內陸區(qū)、佛羅里達等地將會繼續(xù)下跌15%到18%。同時,在美國買房的外國人增多,僅去年中國人在美國購房多達2.3萬棟,平均價格33萬余美元,比美國均價18萬美元高了近一倍,而且絕大多數是一次現款付清。
中國人在美國買房多數用于投資,往往丈夫是來往于中美之間的“空中飛人”,而太太子女常駐美國。這與澳洲中國移民有所不同,因為澳洲華人大多是在國內賺夠錢的“退休”人士,不再工作,來澳洲就是為了享受澳洲完善養(yǎng)老福利,通常用子女名字購房,而自己裝窮領取政府津貼和老保。在加拿大的華人多數是中年人技術人才,正處在事業(yè)巔峰,但在加拿大很難找到工作或做生意,干脆紛紛當起了“二房東”或“包租婆”,把門前花園換成水泥地當停車位,把車房改建成出租房分租他人。也因此中國人在美、澳、加的房子各有特色,在當地華人中流傳著:“美國房子住情人,澳洲房子住爹媽,加國房子玩家家”。當然,美國房子多,不像澳洲和加拿大一些地方很容易被華人把房價炒高。
也正因為買主的不同需求,美國華人集中購買加利福尼亞南部洛杉磯幾個華人社區(qū)房屋,東北人集中于羅蘭崗,廣東人和香港人集中在柔什蜜和圣蓋博區(qū),北京人集中在蒙特利公園,上海人集中在鉆石吧等地,而臺灣人散布各區(qū)。東北人中留守太太孩子最多,因此當地的中文學校、美容業(yè)和沐足業(yè)發(fā)達,而廣東人中多數屬于親屬移民,喜歡三代同堂,因此餐館最多,如今老人活動中心也不少;北京人和上海人數量相對較少,來回中美之間最頻繁,行事風格比較詭秘,許多夫婦雙方都在國內工作,但把子女留在美國念書,多數選擇當地最好的學校社區(qū)而不惜高價買房。
向中國移民兜售美國房子很有一套,有位資深地產經紀說:“中國人通常相互不信任,所有許多大陸移民都是先找美國人經紀,結果溝通不明白,最后才回來找我這個臺灣人,但卻不愿找大陸來的經紀人,害怕碰到國內熟人。賣房子給臺灣人要講究地大,可以改建加建;賣房子給廣東人要講究風水好,房間數量多,但價格要砍得夠多,愛占便宜;賣房子給上海人要聲東擊西,帶上海人看幾間房,主動向他推銷他不太喜歡那棟,而對他喜歡那棟輕描淡寫,讓他自感比你聰明,買你沒有推薦那棟;向北方人買房要先夸他們有錢有品味,千萬不要貶低他們原本就很自卑的心理,然后讓他們不好意思砍價”。這似乎有所偏頗,但卻也是一家之見。中國移民買房受騙上當得很多,但無從投訴,又愛面子,個別人被出賣了還為經紀人推薦,無非也想別人也陪自己上回當。
其實,只要懂英文就應當學會自己查找當地地產行情資料,美國有兩個非常權威的數據來源,一是MLS系統,主要給地產經紀用,上面有最新的成交價格和上市樓盤資料;二是Zillow.com 網絡,雖然資料比前者稍遲,但卻把全美各地資料一網打盡,連空中照片和學區(qū)成交指數也包含在內,并有行情曲線圖表,十分完整??催@些資料后就不怕經紀?;^了。美國地產經紀行業(yè)這兩年比較規(guī)范了,而貸款經紀尤其謹慎,一般不會出現太離譜的錯誤,但砍價功夫卻看你自己能力和智慧了。
憑筆者經驗,如今在美國房市繼續(xù)下跌時買房要注意幾點:
1、不要以為房價下跌就自然會買到便宜房子,一分錢并非等于一分貨,同樣房子價格千差萬別,這取決于賣主心態(tài)、財務狀況、行情掌握程度、周邊成交價、銀行估值等等主觀因素,同時也取決于學區(qū)好壞、社區(qū)人種和職業(yè)分布、房屋本身設計和材料、交通狀況、與主要商業(yè)區(qū)的距離等等客觀因素。
2、一旦出價就要耐心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