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比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更佳優(yōu)越
摘 要:我國目前施行的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存在諸多弊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在西方被廣為采用,并得到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推崇。它特別注重建設項目的前期、設計和實施階段工程造價的管理與決策,兩者相比,后者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由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發(fā)展是必然趨勢。
關鍵詞:工程造價 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過程工程造管理
我國目前采用的工程造價管理模式是以定額為計價基礎的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模式。它是在建國初期引進、消化和吸收前蘇聯傳統定額管理模式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比較適應于高度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加入WTO,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情況下,這種模式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性,從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轉變是必然趨勢。
一、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
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是指從項目決策階段開始到竣工驗收交付使用為止的各階段的工程造價進行合理確定和有效控制,包括投資估算、初步設計概算、施工圖預算、招標合同價、竣工結算、竣工決算六個階段。
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的目標是按照經濟規(guī)律的要求,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形勢,利用科學管理方法和先進管理手段,合理地確定造價和有效的控制造價,以提高投資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建筑安裝企業(yè)的經營效果。而為此要從建設工程的前期工作開始,采取“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方針。其核心是采取“全過程造價管理”的方針,即:一是“造價本身要合理”是指在工程造價確定方面努力實現科學合理;二是“實際造價不超概算”是指要開展科學的工程造價控制。
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的局限性。
1.決策依據不合理。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強調建設項目的建設造價,而對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設施在移交后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不予考慮或即使考慮,也考慮得很粗略。從長遠的觀點看,設施未來的運行和維護成本要遠大于它的建設造價,而且先期建設造價的高低對未來的運營和維護成本的高低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高的建設造價可能帶來未來運營維護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從而帶來建筑物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成本的降低。因此,我們不僅要考慮建設造價而且還要考慮未來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例如,美國Veterans Affairs(簡稱VA)機構負責全國172家醫(yī)療中心共2000棟建筑的運營及維護,VA機構采用40年分析周期和5%的折現率進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發(fā)現運營及維護費用是建造費用的7.7倍。因此,必須對我國的傳統的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模式進行改造,使自決策階段開始,將一次性建設造價和未來的運營及維護成本加以綜合考慮,取得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
2.缺乏對運營階段成本范疇和成本函數的研究。我國的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時候也要對未來作出考慮,只是這種考慮太過于粗糙,只給出一個非常粗略的估計值,未能給出運營和維護成本的范疇,以及這些成本的計算方法,只有給出非常精細的成本范疇分解和每種成本的計算方法,才能精確地計算未來運營和維護成本,綜合考慮建設項目的建設造價和未來運營維護成本,是建設階段和未來運營維護階段更好的銜接,對成本的量化計算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缺乏未來運營和維護成本范疇和成本函數的研究,也許是投資估算不考慮未來成本的原因之一。
3.造價管理模式與方法與國際不接軌。我國目前實行工程造價確定方法基本上還是以定額為基礎的靜態(tài)的方法,工程造價控制仍是以工程的實施階段為重點,比如:工程監(jiān)理制是國際上通行的控制工程質量、工期和投資行之有效的模式,我國雖然也實行了監(jiān)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