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文化就該是自由而令人舒適的,交流順暢了,思想的碰撞才會最終促成項目。一個成員間說著不同邏輯的語言、不能自由溝通的企業(yè)一定會出問題 。
編者按:
據新浪教育頻道,2005年10月26日,F(xiàn)acebook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發(fā)表公開演講,講述了Facebook的成長故事。談到Facebook的企業(yè)文化時,扎克伯格表示,非正式化制度是Facebook的特點之一。為了給員工提供快樂而舒適的辦公氛圍,公司鼓勵無拘無束的交流方式,以保證創(chuàng)意的不斷迸發(fā)。
扎克伯格說,自己經常引導員工學習共處,幫助他們熟悉其他成員的思維邏輯,從而實現(xiàn)有效交流。扎克伯格認為,要尊重員工的點子,并在充分信任的基礎上授權員工去實踐。在他看來,正是這種看似無序的企業(yè)文化,使Facebook得以保持創(chuàng)新力并持續(xù)發(fā)展。
以下為扎克伯格觀點摘錄。
駕馭時間
如何支配時間去做更多的事很關鍵,這與你所學的技能沒什么聯(lián)系。
我在哈佛讀的是心理學,并非計算機專業(yè),只是學了一點。我從十歲起就開始編程,我在編程時不會刻意去想應該做什么,這已經成了我直覺的一部分。
我為自己寫了很多程序,譬如給自己的MP3設計了一個語言界面,還用哈佛分配給每個人的ID做了一個類似Hot or Not(注:Hot or Not是美國的一家交友網站,以批量試點評會員照片,從而測試其受歡迎程度為主要風格,并為會員之間的聯(lián)絡提供雙向選擇平臺)的網站,也因此差點兒被哈佛掃地出門。
雖然這些程序很奇怪,但對我的未來很有幫助。在學心理學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后,我開始對建立某種能像大學時交朋友那樣的產品有了濃厚的興趣,在冒出建立Facebook的想法時,我基本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于是便馬上著手。
最初寫代碼的時候,我寫了第一個版本--事實上,我們再沒寫過第二個版本。我只花了幾周甚至更短的時間建立了網站,最初,我不知道這個網站會有多成功。那會兒,我整天想的其實是:等我有了新的點子去實踐,我一定要把這個網站給丟棄了。真慶幸自己當時并沒這么干。這件事的關鍵在于你如何支配時間去做各種事,與你在大學里所學到的技能并沒什么聯(lián)系。
善用天才
看著這群用獨特方式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聰明人,我總是頓感自豪
當我們設計應用程序的時候,我們并不只注重單一用戶體驗,我們更看重的是,這個應該是否有利于整個社區(qū)和產品,這就需要在產品開發(f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取舍。你可能注意到,(在Facebook上)不能瀏覽其他學校人的信息,這就是一種取舍的結果。我們將用戶按學校進行分類,只有來自同一個學校的人才能互相看到對方信息及聯(lián)系方式。我們發(fā)現(xiàn),更多人愿意關注身邊的人,如果所有人都能瀏覽你的信息,這也不錯,但你可能就不會把手機號放上去了。超過三成的用戶在注冊Facebook時登記了電話號,所以這個應用是很重要的。
我記得,在整個一學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訪問量,我都在致力于擴大網站規(guī)模。后來,我們有幸邀請到一些天才加入團隊。去年(注:此處實指2004年),大家圍在我餐桌旁工作,這有趣極了。那年2月,我們的陣地轉移到了真正的辦公室里,這也十分有趣。有時我抬起頭,看著這群為我工作的聰明人,他們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創(chuàng)造新的事物,我總會頓感自豪。
那時,我和室友達斯汀(注:達斯汀·莫斯科維茨,F(xiàn)acebook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以及其他人一起將整個項目一步步完成,然后再討論下一個項目。大家各司其責,很少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