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后來,她自己也回憶說,“那時候盡管在城市,但是生活很窮,每個月分得一些米、面和油,另外每年可獲分發(fā)一斤雞蛋和一些水果。但那時沒有冰箱,水果不易保存,我們見地面較涼,于是就把水果分開放在地上,每天翻一翻?!?/P>
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們普遍懷有崇高的理想,要解放全人類,至少在精神層面上是富足的。
1980年,改革開放的總設(shè)計師鄧小平打開國門,14歲的張欣,于是跟著母親到了香港,那時候她們蝸居在一間極小的房子里,身無分文。母女倆開始在紡織廠流水線上打工。
張欣在香港的生活是再簡單不過了,白天在位于新蒲崗的工廠打工,晚上念夜校學英文。她后來在采訪中坦言,到了香港,一下子從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中掉下來,變?yōu)橐惶斓酵肀P算著做了多少件貨賺了多少錢的流水線女工?!暗也挥X得苦,人要能屈能伸。大到能看全世界,小到能看清每個點,我這個人的伸縮能力很強?!?/P>
當然,在香港打工經(jīng)歷,也讓她見識了社會下層及新移民掙扎求存的狀況,培養(yǎng)了她的生存能力。她說,“很普通的人我也能看到他特別的地方,很國際的人也能看到他普通的地方。所以,后來選擇與潘石屹結(jié)婚,很多人也問為什么,但我就是看到他的特別之處?!?/P>
她和潘石屹的婚姻還是后話。當時,這個在電子廠擔任倉庫文員的小姑娘,正在暗戀著夜校里的數(shù)學老師。如果不是一個兒時伙伴的偶然到訪,張欣的生命軌跡可能就會長期定格在了香港。
這位兒時伙伴會說英語,上過大學,他告訴張欣:“你在這里的生活太糟糕了,你應該去美國。”
深受震撼的張欣去了英國。當時,她在劍橋的一家秘書學校讀了幾年英文后,獲得一份獎學金并進入了蘇塞克斯大學。這所大學云集了眾多英國左派知識分子,張欣的左派教授們大都參加過1960年代的運動,他們腦子里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對共產(chǎn)主義懷著一腔浪漫的闡釋。張欣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完成了她的經(jīng)濟學本科學業(yè)。
她說,“歐洲的教育很重視啟發(fā),一開始我不習慣。上課時老師總是不斷提問題,問了后我回去改了答案,回來后他又問更多,過程中不斷啟發(fā)我的思想?!?/P>
1991年,張欣從蘇塞克斯畢業(yè),接著在劍橋大學攻讀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劍橋是一所充滿了浪漫人文主義思想的學府。張欣親眼目睹教授們?nèi)绾卧跊]有寫論文的壓力下,安靜地探求人類未來的發(fā)展。
她在劍橋遇到了一批后來對中國改革進程產(chǎn)生影響的中國學生,就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逐漸失去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時,她卻愿意保留對共產(chǎn)主義的情結(jié),并如饑似渴地吸收歐洲浪漫主義的養(yǎng)分。
碩士學業(yè)還沒結(jié)束,張欣就被巴林銀行相中,原本是去巴林香港分公司工作,沒想到她所在的部門被高盛收購,她陰差陽錯地成為高盛一名年輕的分析員。
離開高盛后,她加盟旅行者集團,成為一名年薪將近20萬美元的投資銀行家。1994年5月,她在劍橋的同學張維迎建議她去中國考察一個名叫“萬通”的公司。在回國的飛機上,她翻閱萬通的資料時,為這家公司“披荊斬棘,共赴未來”的口號所展現(xiàn)出的奮進精神而感染——在華爾街,她每天和言語粗魯、嫌貧愛富和不擇手段的競爭打交道。而在中國,她發(fā)現(xiàn)了一群和她一樣有理想的人!她很急切地想要跟這些人見面,當然,她那時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丈夫就在這些人之中。
2
那時候,潘石屹早已從石油部管道局經(jīng)濟改革研究室的崗位上離開,跟馮侖和一幫朋友在海南炒房地產(chǎn)。
1994年的春天,剛剛在海南淘得第一桶金的馮倫、潘石屹們回到京城,準備大干一場。因為之前潘石屹已在海南得到確切的數(shù)據(jù):海南人均住宅面積已到50平米,而北京不足7平米?!斑@說明什么?這說明海南的泡快破了,北京的地產(chǎn)快火了!”
當時,萬通正進軍銀行、證券、保險、通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