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面目呈現在世界面前的人的內在本性,具有這種本性的人是很難被謊言欺騙的。
他們不再經由國家意志在看、在聽,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得到被意識形態(tài)精心遮掩的腐敗畫面,他們用自己的耳朵聽得到被意識形態(tài)遮蔽的苦難哀吟;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得到無所不在的權力罪惡,他們用自己的耳朵聽得到民眾的靈魂呼號……所有冠冕堂皇的國家儀式都變得滑稽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涂抹的油彩正在從偽造的歷史畫布上脫落,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真實。
他們也許沒有很高深的學養(yǎng),他們對世界的點評有時候甚至還很粗糙,但是,他們身上最可珍貴的是人性的直覺,這種直覺讓所有老謀深算的“大師”黯然失色,它看上去也許不那么堅固,然而其自身的質地決定了它不可能被彎曲,即使國家力量也不能。
這就給我們的時代出了一個難題:權力究竟該用怎樣的方式與這樣的公民相處?
人類歷史是各方政治力量相互斗爭和妥協的連續(xù)不斷的社會過程,如果強悍的國家機器仍舊習慣性地用強力碾壓這些不順從的公民,將會收獲怎樣的結果?這是權力者不能不考慮的問題。千萬不要過早宣稱某種文明是一條絕對不能走的“邪路”,千萬不要,這是因為,歷史不是人可以隨心所欲決定其方向的東西,它有自己的規(guī)律,自己的路徑,自己的目標,你無法阻止它到達它要到達的地方。即使你反感“普世價值”到了嘔吐的程度,如果歷史有一天宣布說中華民族只有通過它才能夠存在下來與世界文明共處,你也只能接受它,而那時候你很可能將要付出代價,巨大的代價。
應當高度警覺排除政治發(fā)展的經濟發(fā)展,這種發(fā)展?jié)摬刂鴺O大的不確定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是如此。經濟發(fā)展的積極效能應當是社會政治多元化,如果經濟發(fā)展只是用來加強政府的權力和權威,并且試圖把政府的權力和權威全部轉變成為脅迫民眾的政治力量,這個社會一定會走向自己的反面,這樣的社會終將會被民眾所拋棄,大廈會倒掉,不管它多么繁榮昌盛,不管它多么高大巍峨,不管它制造了多少沒有靈魂的社會產品,大廈終將會倒掉。
這是因為,建造社會大廈的基本材料是劣質的(例如余秋雨之類無數依附在“皮”上耀武揚威的“毛”們),只有那些在人的意義構成的精英真正被社會容忍和接納,成為社會棟梁,社會大廈才能夠得到穩(wěn)定支撐。
這就是韓寒出現的意義之所在。
這也是我們應當珍愛韓寒的意義之所在。
作者介紹:陳行之,在北京讀小學和中學,1969年到陜北插隊,就讀于延安大學中文系,1993年回到北京。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一百余萬字。九十年代后期著力進行長篇小說和隨筆創(chuàng)作,近幾年相繼出版《危險的移動》(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當青春成為往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等長篇小說,發(fā)表大量涉及文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隨筆。
此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嚴禁任何形式轉載,復制,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