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是部門長,我們連部門長的權力都沒有!”言下之意,總經理把權力收得太緊了。
當然,隨之而來的抱怨就是自己“責任太大”,一方面是上級無限地“壓”任務下來,另一方面是橫向的協作部門也“推”任務過來。隨意進入任何企業(yè)去訪問一下中高層“工作忙不忙”,99%的回答都是“忙死了!”真忙假忙不知道,說了一千遍,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真的很忙了”,如此一來,更是抱怨企業(yè)。
二是員工懷才不遇。
由于責權利沒有說清楚,員工根本缺乏一個明確的“賽道”,他們更像是賽道邊的坎坷“看客”,每個人都對“該怎么跑”滔滔不絕。言下之意,“要是讓我上場,那一定就是大殺四方”。
但事實上,他們所謂的這些能力根本沒有經過賽道的驗證,完全可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遇到這種“懷才不遇”的,如果你還愿意往下聽聽他們的觀點,就會發(fā)現大多觀點根本經不起推敲,道理很簡單,紙上談兵嘛!更有甚者,紙上談兵的套路都沒有,基本上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如果你要真把這類員工推上賽道,讓他們的崗位上責權利落位,人家大多還真不愿意。給權利可以,壓責任就不行,做好了要激勵(錢),做不好不許有懲罰(錢)。有時你甚至懷疑,這種懷才不遇只是在企業(yè)內一種“永遠正確”的姿態(tài)罷了。相對怨聲載道,這樣的姿態(tài)顯然更加積極,而顯示自己“有才”,顯然更容易為自己爭取發(fā)展空間。
三是員工姿態(tài)很高。
每個人都喜歡動口,“說觀點,表決心”,而一旦要做事情,沒有任何人愿意動手。有一次,我為某企業(yè)主持經營會,會上大家暢所欲言,發(fā)表了不少觀點,總裁實在聽不下去了,說:“你們用了這么多的時間來談觀點,但為什么就沒有一個人愿意給我一套方案,更沒有一個人愿意去幫我們執(zhí)行落地?”
部門墻和隔熱層的制約可能是大家不愿意動手的原因。但也有領導表示“要權給權,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為何仍然沒有員工愿意頂上呢?有時,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由于長期“只說不做”,他們不是沒有意愿做事,而是已經沒有能力做事。
其實,上述幾個特點構成了企業(yè)內的僵局:某種程度上,抱怨上級“不放權”,有可能是因為自己“姿態(tài)高”、“不擔事”,如果真是這樣,或者上級有合理的類似推測,他們又怎么可能把權力放下去?最后,當然是大家都不滿意,企業(yè)從“僵局”陷入了一個“死局”。
“小方格怪象”讓企業(yè)呈現出“大企業(yè)病”,效率低下、內耗嚴重。請注意,大企業(yè)病并不一定只有大企業(yè)有,我觀察到的現象是,越來越多體量不大的小企業(yè)也開始提前出現了“大企業(yè)病”,因為金字塔組織也是他們的底層邏輯?!按笃髽I(yè)病”的一個副產品就是缺乏創(chuàng)新。
這很自然,一旦創(chuàng)新,就需要跳出自己“小方格”內的“舒適區(qū)”,進入到“部門墻”和“隔熱層”所在的“真空領域”,自己顯然就多了一塊工作,還多了一份風險,這不是給自己找事嗎?能不能協調下來是一回事,做好了又有自己的好處嗎?說不定旁邊的關聯部門(交叉職責關聯的)還會過來搶功呢!“洗的盤子越多,打破盤子的幾率更大”就是這個道理。
04、流程桶和真空罩
面對金字塔組織的困境,曾經有兩個方向的嘗試,但最終反而形成了更大的官僚。
一個方向是流程再造。
這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學教授兼電氣工程師邁克爾·哈默(Hammer)和咨詢師錢皮(J.Champy)曾經在90年代末掀起的管理潮流。他們以終端的用戶價值為起點,以流程納入價值創(chuàng)造的過程節(jié)點,賦予這些節(jié)點高于橫向分工和縱向授權的權力,認為這樣就可以打破小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