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薄之下承擔責任的能力無疑會下降。
04 不造車的華為想開場子
對于華為為什么不造車,外界已經有很多解讀,比如資金問題,擔心部分車企反彈問題。但是在相關媒體采訪華為智能駕駛總裁蘇箐時,其對外表示如果不造車可以比造車賺得多,為什么要造車。
同樣的說法還有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在面對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華為不造車,這樣我們的愿景是把數(shù)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如果造車了,我們就只會放到華為的車上。
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汽車廠商聚集在一起:造車你們盡管去,但是場子平臺我來開。
隨后在華為的相關動作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影子,比如雖然華為多次對外宣稱不造車,只做ICT,幫助車企造好車,但是面對整車品牌的戒心,華為并沒有準備像傳統(tǒng)供應商采用站在幕后的低調方式來降低戒心。
相反地華為采用的卻是To C業(yè)務的宣傳策略,比如華為接連發(fā)布HI計劃,給合作廠商貼標Huawei Inside,幫助合作廠商賣車。
這樣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可能是華為并不準備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一級供應商,至少不是智能化時代的博世。畢竟相比過去傳統(tǒng)一級供應商,比如博世、大陸、德爾福等等,常年站在品牌商背后悶聲發(fā)財,知名度和曝光度都不高,如今聲稱愿意成為供應商的華為明顯過于搶眼。
可能定位未來汽車產業(yè)平臺的戰(zhàn)略方向,才是其如此高調的原因。畢竟在新時代開幕的時候,總有一群人想成為新時代的Intel。華為Inside、百度Inside、阿里Inside,每個巨頭都想做新時代的Intel。
但是從目前幾大巨頭發(fā)布的Inside構想來看,都不是實打實的具體項目,而是一種恢弘敘事,一種大戰(zhàn)略、大構想的跨行業(yè)大生態(tài)平臺的構建。
不過理論上的Inside能否實現(xiàn)并不好說,畢竟當年喬布斯也做過。
2005年9月7日,蘋果剛剛借助iPod載體,以iTunes音樂服務席卷天下之際,喬布斯向世人展示了第一款內置iTunes服務的手機,不是iPhone,而是摩托羅拉E1。
那一年是第一波手機公司大浪淘沙的生死時刻,對于手機行業(yè)來說也處于產業(yè)變革前夕。如果可以的話,風險最低的方法顯然是依附到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諾基亞,進入到手機生態(tài)中去。
隨后摩托羅拉E1徹底失敗,喬布斯的Inside計劃的bug是摩托羅拉產品不行。2年之后,第一代iPhone的故事天下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