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投機構IDG資本。這背后同樣的邏輯。張震曾買書深入研讀了美國的風險投資歷史,得出結論:決定美國近20年高速發(fā)展的科技進步背后,是資本的力量,而同樣的歷史一定會在中國重演。
Founder’s Fund極致案例
從張震的視角,有必要再次定義拼多多。
先回看VC2.0,雖說只有張震喊出Founder‘s Fund(創(chuàng)始人基金)概念,但募資瞄準新富人群和企業(yè)家的遠不止高榕一家。張震后來談過募資,一期基金2億多美元,3個月close,說服大佬的加入“比想象容易”。
這好理解,企業(yè)家人群需要理財,要配置資產(chǎn),張震、高翔、岳斌跟大家打過交道、履歷又好,做GP起點也高,要投些錢進來捧捧場理應不難。但反過來說,說服起來容易,也證明當時這些LP并沒有很高的期待,起碼很難說當時的高榕比其他同行更值得期待。
但如今再來看,LP們當時捧張震,真是捧對人了。
VC賺大錢的項目不少,但超過20億美金回報的案子就屈指可數(shù)了。按數(shù)字排列,拼多多是什么?是可以把高榕推進商業(yè)歷史的案例。但這還不足以講清楚拼多多對于高榕而言的獨特性。更一步地說,拼多多之于張震,是從一個洞察起步,最終竟然掙了超過20億美元到手里的前所未有的案例。
起步的洞察就是:新富人群的募資機會。這群人一方面是有錢,一方面是有資源。資源之于VC的用處又分兩層,一個是sourcing,一個是投后服務??梢哉f,當時選擇這種募資策略的基金,洞察是類似的:從新富人群募資,借助他們找項目,下注,投后,IPO,退出,拿到回報。
關于拼多多的案例,公開信息是這樣描述的:高榕圍繞線上Costco的模型研究投資機會,幾乎與國內所有相關類型的公司都見了面。LP孫彤宇給到了關于拼多多的項目線索,然后就有了經(jīng)典15分鐘——張震只和黃崢聊了15分鐘,便決定投資。高榕不僅領投了拼多多的A輪和B輪融資,也在之后持續(xù)跟投,總投入不少于1億美元,拿到了足夠多的份額。拼多多上市,人們都知道高榕賺了最多的回報,張震嘴嚴得很,對數(shù)字絕口不提。
投資最難的是什么?是“投對了且投資邏輯也是對的”。這是個多么長的邏輯鏈條?從一個洞察出發(fā),經(jīng)過了多少重環(huán)節(jié),最終才拿到回報,這是一個多么難、多么小概率的事情?所以Founder‘s Fund概念誰都可以講,但從結果看,卻只有高榕投資拼多多一個案例可以給出終極解釋,它以近乎極致的形式證明了投資人的能力和洞察。
打破企業(yè)家代際關系的能力
張震抱負甚遠,但行事沉得住氣,他和他的LP朋友們也有個類似的說法,叫本分。這決定了高榕做事的延續(xù)性很強,很多事不白做,出發(fā)了能求得結果:比如找到洞察,就真賺出20多億美金回報;比如做了研究院,就真培養(yǎng)出了人才。
從募資來看,高榕資本美元基金規(guī)模增長穩(wěn)定,披露過的1-4期基金額度分別是2億美元、3.62億美元、4億美元、5億美元。要注意,拼多多是在2018年上市的,意味著高榕資本已經(jīng)是一家擁有超級案例的年輕機構,不難想象將會在募資市場上擁有何種號召力,但其之后的四期美元基金募資增幅仍然在1億美元上下,并沒有打破既有的募資曲線。一直到今年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