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那里被稱作“中國VC黃埔軍校”。在軍校里,他一呆就是12年,必然見證過研究院的角色變遷。
另外,張震不同于很多同行的一點,在于他對風險投資這份職業(yè)有著長期而持續(xù)的研究。入行之初,他就研讀過美國風投行業(yè)歷史,在過往訪談里他也談到過對紅杉美國、Benchmark和橋水基金的見解,甚至他在五道口MBA的畢業(yè)論文,就是《紅杉美國的傳承制度》。
這個問題就好玩了。既然深諳VC的組織結構建設,懂得研究和投資的結合點不在中后臺,那高榕為什么還要做研究院?答案只有一個:做人才建設。并且,有兩位年輕人的成長軌跡是現(xiàn)成的例子。
一位是吳戈,高榕資本的投資副總裁。吳戈正是“從研究中心走出來的年輕投資人”。學生時代,吳戈曾分別在IDG和高榕擔任實習分析師,當時高榕成立剛剛半年左右。2015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后,吳戈加入高榕資本擔任高級分析師。3年后,吳戈入選2018年度“福布斯中國30Under30”的風險投資人榜單。
與吳戈一同入選的,還有個更為人知的厲害角色,韓銳。去年此人在各類榜單出現(xiàn)時還是董事總經理,今年改合伙人title了。高榕創(chuàng)辦第六年,在三名創(chuàng)始合伙人之外,晉升了第一位合伙人。韓銳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就職于中投公司,還差兩個月就滿四年之際,加入高榕資本。不止一位接觸過韓銳的人表示,此人“肉眼可見的厲害”。更具體的事實是,他扎扎實實為高榕投出了蛋殼公寓、完美日記、叮咚買菜、錢大媽、元気森林、愛泊車多個消費領域的明星項目。
也就是說,創(chuàng)辦六年之后,高榕除了有拼多多這種超級案例拿得出手,還構建了一套人才養(yǎng)成體系,做了體系還不要緊,關鍵還出了成績,有倆人明明白白已經跑了出來。所以這肯定不單純是人才建設的問題,這背后隱藏著張震關于“投資”的終極理解。
愿意用中后臺“人才養(yǎng)成機構”來打造公司,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張震想要實現(xiàn)的是個職業(yè)目標,而非簡單的業(yè)務目標,換句話說,在張震的優(yōu)先級排序中,成為一個長期的、可持續(xù)的、有傳承的投資機構的締造者,大概率還優(yōu)先于“搶到案子”和“賺更多錢”。
張震關于事業(yè)的心思叫“建功立業(yè)”,人們也愛夸他“格局大”,這些雖是大俗話,但很準,他做事的視角自上而下,像長期盤桓高空的鷹。很多人做VC是案子驅動,業(yè)務驅動,回報驅動,高榕卻一上來就在組織結構上下功夫,這正是“建功立業(yè)”的圖騰。
這一特質幾乎貫穿了張震的成長歷程。
他在部隊大院長大,兒時愿望是當將軍,此后的人生軌跡也在循著“影響力最大化”的路徑做選擇。上世紀90年代,“工程治國”的口號響徹全國,他便考入清華大學學習工科;當注意到美國總統(tǒng)多為法律出身,便立即輔修了法學雙學士;之后他又發(fā)現(xiàn),法律在中國似乎更多是輔助性工具,商業(yè)才是更能“施展資源、影響力和主動權的中心”,故而跨系申請去經濟管理學院攻讀了管理學碩士。
研究生畢業(yè),張震本可以一邊攻讀管理學博士,一邊跟著導師做企業(yè)咨詢,月薪兩萬,還能拿到股份,但他拒絕了這份豐厚穩(wěn)定的工作。理由是幫一家上市公司做咨詢報告,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報告被企業(yè)方順手丟在一邊,他意識到重要的并非自己的心智,而是導師的資源和關系。
畢業(yè)時,他從收到的10個offer中選擇了當時并不算知名、薪水甚至偏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