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為一款國民App,月活高達11億,可以說,微信嫣然成了一個巨大的流量池和生態(tài),在這片廣闊“肥沃”的生態(tài)中,誕生了諸如微信MCN、微商、微店等商業(yè)場景,讓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除此之外,微信背后還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產業(yè),比如“養(yǎng)號賣號”的生意,這個生意經過了十多年的發(fā)展,已經造就出一個龐大的商業(yè)生態(tài)。
由于視頻號的交易是虛擬的,所以買家被騙也是常有的,微信官方也采取了措施,在還沒有開通視頻號用戶的“個人中心”里,標注了一段“不要相信任何可以購買或者加速開通視頻號的方式”的提示。但是,這并不能杜絕交易,只要有利可圖,都會有人鋌而走險。
除了最近爆火的微信視頻號,微信號也被瞄上了。
微信近日改版,微信號可以進行修改。于是,有很多網友都希望,能重新起一個好記的微信靚號。因此,倒賣微信靚號也就成了一些人的牟利手段,并形成了一個產業(yè)鏈。
業(yè)內人形容這些從事養(yǎng)號、倒賣賬號的人為“養(yǎng)號人”,或者“玩號人”,他們經常拿“幣圈”來類比,把微信號看作BTC(比特幣),把QQ號看作ETH(以太坊),“好比是賭徒?!?/span>
說到“養(yǎng)號人”的由來,不得不提到早期注冊倒賣網站域名的玩家。
玩域名的人,在業(yè)界俗稱“米農”(域名亦稱玉米,取其諧音)。早期的知名“米農”,不乏58同城CEO姚勁波、美圖CEO蔡文勝等互聯網圈的大佬,靠注冊交易網站域名賺取了第一桶金。
1999年,互聯網熱潮興起,學計算機專業(yè)的姚勁波大學畢業(yè),工作之余做了一個以域名注冊交易為主業(yè)的“易域網”。幾次域名交易,讓他名聲鵲起,曾拍出1100萬元高價的極品數字52.com,便是出自姚勁波之手。后來創(chuàng)辦58同城時,資金幾乎斷裂,姚勁波賣了個域名,換了幾十萬給員工發(fā)工資。
蔡文勝在2000年從一份香港報紙得知,business.com域名賣了750萬美元,天價交易額,讓蔡文勝醍醐灌頂,隨即他開始做起了域名的生意。
凌晨3點,從睡夢中醒來,搶注域名成為了蔡文勝的日常。但好看的域名實際上很難注冊到,而且沒有人買的前提下,每年還要續(xù)費,所以虧得多、賺得少。蔡文勝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搶注那些有價值的域名上。
經過短短兩年,他就賣出了1000多個域名。像愛奇藝、優(yōu)酷土豆、新浪微博、360等優(yōu)質域名交易都出自他的手,而360.com域名賣了一個億,入選史上十大最貴域名交易名單。
“米農”們爭先恐后地入局,優(yōu)質的域名越來越少,投入大量金錢卻賺不到錢,是當時乃至現在的“米農”的真實寫照,于是“米農”紛紛轉到搶注極品ID賬號的行列。
極品ID賬號,包括好看的QQ號、郵箱、微博號、微信號、抖音號、快手號、手機靚號等等,這些稀缺的ID賬號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除了好看、好記之外,還可以讓人在虛擬或者現實生活中,得到身份和榮譽上的心理滿足。
在早期的互聯網中,有些“米農”或者其他從業(yè)者,就嗅到了QQ靚號的價值和“投資前景”。在QQ剛出來時,他們就開始瘋狂注冊5位、6位QQ,隨著QQ注冊的人越來越多,短位號資源也逐漸變少,到了2000年,QQ號增加到了8位數,現在更是長達10位數,他們手中的短位號價值也隨之暴漲。
在微信問世之前,QQ是國內第一大社交產品,也是用戶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