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 即商業(yè)智能,用來將企業(yè)中現有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快速準確的提供報表并提出決策依據,它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yè)做出明智的業(yè)務經營決策。項目管理
筆者從事了多個BI項目的實施,對這些項目失敗與成功的案例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BI項目管理員有四大悲哀。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也有這種悲哀呢?
一、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本來不用實現的需求
有些項目管理員花費心思完成了某個需求,結果卻發(fā)現用戶對這個內容可有可無。這就是在做無用功。這種錯誤其實筆者在剛做項目的時候也經常犯。如筆者一開始在一家家電賣場實施BI項目時,跟相關用戶溝通后發(fā)現他們需要一個需求。然后就埋下頭開始閉門造車。等到筆者非常出色的實現了這個需求給用戶演示時,他們卻說他們的原意并不是這樣的。筆者這幾天加班加點都打水漂了。那么該如何來消除這個悲哀呢?筆者有如下幾個意見。
1、在需求實現的過程中,要加強同用戶的溝通。筆者認為,之所以項目管理員有這個悲哀,很到一部分原因是同用戶缺乏溝通所造成的。在需求調研以及實現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不厭其煩的跟用戶進行確認,那么就可以少走這些冤枉路。
2、不要用“相當然”的態(tài)度對待用戶提出的需求。當用戶提出某個需求時,如果項目管理員以前做過這個需求,就會“想當然”的去接受。利用前期項目的經驗去實現這個需求。可是由于不同的企業(yè)有不同的特點。雖然需求的內容相同,但是其細節(jié)方面會有不少的差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最后實現的需求就可能跟用戶所要的內容相差很多。為此當用戶提出需求時,即使這個需求項目管理員以前遇到過,也需要不斷的向用戶確認相關的細節(jié),包括數據背后的邏輯關系、企業(yè)對這個需求的特殊考慮等等。
二、權利不夠,無法調動企業(yè)的資源
三分系統(tǒng)、七分實施、十二分數據。BI系統(tǒng)的運作主要靠基礎數據的支持。而BI系統(tǒng)所需要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個部門的日常業(yè)務。這也就是說,BI項目需要企業(yè)從上到下各個部門的支出。這就要求BI項目管理員在企業(yè)中要有比較大的權利。只有如此,才能夠去派遣其他部門的員工,支持BI系統(tǒng)的運作??上У氖?,不少失敗的項目或者效果不理想的項目,都是由于項目管理員權利不夠、無法統(tǒng)一調配企業(yè)的資源所造成的。對此筆者有如下幾個改善意見。
一是需要將BI項目上升為一把手工程。筆者現在給企業(yè)做BI項目時,都會見以企業(yè),讓企業(yè)的一把手作為BI項目的負責人。這個負責人需要能夠調配企業(yè)所有的資源,特別是員工資源。畢竟在BI項目前期,基礎資料的整理以及規(guī)范,需要耗費員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如果沒有一把手在那邊壓著,這項工作很難做好。
二是需要取得“尚方寶劍”。如果企業(yè)的一把手比較忙,而有相關的部門經理作為BI項目負責人,那么這個用戶應該有“尚方寶劍”。這個項目負責人擁有這把寶劍之后,就可以支配其他部門用戶的工作。說句難聽的話,人都是自私的?,F在如果讓分配用戶去做一些額外的工作,如果這個支配者沒有相當大的權力,估計人家不會理你,或者說采取應付的態(tài)度。為此筆者這里特別強調項目負責人的權利。
三、領導不重視,喜歡員工手工報告
BI系統(tǒng)是對基礎數據的分析匯總。通常情況下,下面的員工負責提供數據,然后BI系統(tǒng)進行分析,最后的結果是有領導層來看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是這樣的。領導層基本不看系統(tǒng)的報表,而是有下面的員工將報表整理出來后,拿給領導看。在這個整理的過程中,用戶就會將一些錯誤改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