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以“房價最堅固的堡壘”上海為準,均價從2000年的3327元/平方米到如今的32000元/平方米,漲幅約在9.6倍左右,又何來“中國房價15年來漲了300倍”之說?
最近老有粉絲、朋友問我,有著名媒體的一檔節(jié)目提及中國房價15年來漲了300倍!這是怎么回事?這會是真的嗎?答案根本不用思考——不可能!
100年也漲不到300倍
以上海為例,2000年其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3327元/平方米,乘以300那便差不多是100萬元/平方米!而此-數(shù)字,我相信在100年內(nèi)都不可能成為上海房屋的均價(在我們有生之年看到個別樓盤挑戰(zhàn)100萬元/平方米,倒是有機會的)。
或許有人會說,上海房價總是“—枝獨秀”,不具代表性,那么我們就以更久遠、有記錄可查的1991年全國城鎮(zhèn)商品房成交均價786元/平方米為換算基礎,得出的數(shù)據(jù)為235800元/平方米,而此單價應為目前北京、上海之“一線中的一線城市”最高的成交紀錄,遑論1991年距今已近25年矣。
300倍實屬誤植
那么“300倍”的數(shù)據(jù)究竟從何而來?各種說法充斥坊間,我個人的判斷是“誤植論”,就是在“30”的后面,不小心多加個“0”,導致貽笑大方的“中國房價15年漲300倍”的荒謬論述橫空出世!
相信一定也有人不敢茍同“30倍”這個數(shù)字,因為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2000年至今 (2015年8月)全國城鎮(zhèn)新建商品房成交均價由2112元/平方米(商品住宅均價為1948元/平方米),躍升至6602元/平方米,15年漲幅約2.3倍,就算把中間小數(shù)點拿掉,也與30倍差距遙遠;即使再以“房價最堅固的堡壘”上海為準,從2000年的3327元/平方米到如今的32000元/平方米,漲幅約在9.6倍左右,又何來“30倍”之說?
房價計算體系混亂
我倒認為中國房價15年來漲了25~30倍,雖不中亦不遠!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國家統(tǒng)計局的商品房(含住宅)之價位計算包括了經(jīng)濟適用房、動遷安置房、單位集資房等非完全福利房,這就使得房價漲幅被大大拉低,尤其自2007年開始,中央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導致這樣的現(xiàn)象更加明顯,加之房價漲跌幅的計算口徑,不只是各地方不一致,甚至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財政”的需要,會自行變更其計算標準,比如:當樓市買氣過于旺盛時,為了避免過高的房價漲幅“驚動”中央,地方政府會將保障性住房之類的房價納入運算系統(tǒng),然后還大言不慚地說:“各種限價房都是商品房的組成部分,而其購買者也屬市場真實需要,理應合并計算”,言之也算成理。
讓人納悶的是,當房產(chǎn)需求銳減,價量走下坡路時,地方政府唯恐房價繼續(xù)走低會使有意購屋者陷入觀望狀態(tài),于是又把各類限價房抽離房價計算當中,說法則變成:“保障性住房之價位包括政府補貼成分,不應與完全的商品房混雜”,言之好像也同樣成理,從而導致商品房價位計算錯亂,往往政府專責部門與民間調(diào)研機構(gòu)的數(shù)據(jù)有明顯落差。
地鐵帶動居住區(qū)擴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國歷經(jīng)房價狂飆的2000~2010年之黃金10年,基本上超越了居民收入的增幅,消費者已難以在原本自己熟悉的中心城區(qū)購房,只能不斷向外圍擴散,這就使得先前的“不毛之地”逐漸蛻變?yōu)樾陆ㄗ》康臒衢T地域。當然,亦得益于公共建設、商業(yè)與生活配套的快速推進,導致“居住可及區(qū)域”有效擴大,這在地鐵城市尤其明顯。
如果上述觀點是信而有征的——10年間許多之前根本沒有太多人會去居住、無從定價的住宅板塊,現(xiàn)在與當時的房價漲幅有沒有25倍~30倍呢?我看是有的。還記得2000年時我在上海的田
林訂了一套房,面積100平方米,總價21萬元,幾經(jīng)猶豫、掙扎,考慮到自己初來乍到上海二度創(chuàng)業(yè),應該把資金用在正途與事業(yè)上而非“炒房”(多么愚蠢的想法?。?,于是放棄了購買,至今想來仍扼腕不已。這套房到現(xiàn)在漲了多少倍呢?
上海如此,其他房價基數(shù)更低的城市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