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文/劉瑞剛)作為傳統(tǒng)的PC四強之一,戴爾始終致力于轉型。如果將2007年戴爾公司創(chuàng)始人重新出山執(zhí)掌公司看成一個轉型時間的分水嶺,那么,至少從這幾年的時間來看,戴爾的轉型策略開始奏效,但距離戴爾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戴爾走了一條類似IBM轉型的路,比如IBM收購普華永道而戴爾收購佩羅系統(tǒng);比如IBM去PC化而戴爾去“低利潤PC化”;比如IBM強化服務器存儲而戴爾也決意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但是,同IBM相比,戴爾在企業(yè)級市場尚有所欠缺,它缺少一片公有云,而這,恰好是IBM、甲骨文和惠普嘗試打造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直銷是一種模式,但不是一種信仰”,這是戴爾創(chuàng)始人致信整個公司的一句話。這家憑借全新營銷模式起家的公司,并沒有一勞永逸的占領市場,相反,其先后遭遇了電商和分銷的沖擊,這導致了投資人失望,并進而引發(fā)了股價的下跌。
戴爾創(chuàng)始人是一個致力于改變的企業(yè)家,如同當年發(fā)明直銷一樣,這家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開始了“再造戴爾”的革新,其革新的方向是向IT服務綜合方案提供商轉型。在這場向IBM看齊的轉型中,戴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戴爾仍然有很多要面臨的困難,比如解決股份低迷,如何提高在存儲服務器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問題。
模式之惑:電商、分銷先后沖擊直銷 轉型難言成功但不算失敗
戴爾先后遭遇過兩次模式?jīng)_擊,一次是分銷模式對直銷模式的沖擊,另一次則是電商對現(xiàn)有渠道體系的沖擊。在這兩次沖擊之下,戴爾賴以成名的“直銷”模式受到挑戰(zhàn),創(chuàng)始人戴爾甚至考慮采取公司轉型的方式來應對。
戴爾的聲名鵲起,緣于其獨有的市場營銷模式。當直銷這一模式被戴爾提出之后,戴爾依靠這一節(jié)省成本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和全新營銷方式無往不利,橫掃一切對手。作為傳統(tǒng)PC四強的最年輕選手,戴爾迅速登頂全球PC榜首。
此后,戴爾遭遇了分銷模式的沖擊。2007年,公司創(chuàng)始人戴爾重新出山擔任CEO,開始啟動轉型之路。戴爾認識到,單靠營銷模式的改變對于整個公司的改變意義不大,因此,戴爾決定向更高端的咨詢服務類轉型。
盡管,戴爾啟動了整個公司的轉型戰(zhàn)略,但是,戴爾公司PC盤子太大,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戴爾來自于PC的營收仍然占據(jù)了較大份額。
此后,戴爾的營銷模式再次迎來考驗,人們已經(jīng)不習慣于通過電話來改購買電腦,而是習慣于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電商來購物。在這些大背景下,戴爾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跌。不僅重返第一無望,且全球排名越滑越遠。
通過圖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戴爾遭遇了成長乏力的難題。但是,戴爾的利潤率獲得了改善。盡管如此,戴爾財報業(yè)績距離其巔峰時刻,仍然差距較大。如2006財年,戴爾單季利潤超過10億美元。2005年,戴爾創(chuàng)造過單個季度利潤12.5億美元的好成績。
大話轉型:去PC化不同 戴爾惠普誰更像IBM?
戴爾的惠普都在嘗試“去PC化”,只是惠普的去PC化更加堅決,比如李艾科主政時曾流露出拆分PC業(yè)務的意圖,此外,惠普公司的一系列戰(zhàn)略也顯示,惠普在朝著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轉型,對于搖搖欲墜的全球PC第一,惠普關注度熱情并沒有那么高。
戴爾的模式非常清晰,一是PC去低利潤化,二是向IT服務轉型。通過上面的圖表我們看出,這兩個舉措對于戴爾的利潤,有了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這些作法沒有幫助戴爾重返巔峰,相反,戴爾還有幾個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