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WCHINESE中文網專欄作家牛牧
最近閱讀了楊恒均先生關于于丹女士對于儒家文化的演講述評,感慨良多。早些時候,我聽過幾次于丹和她的儒家文化講座;后來由講座稿編印出的書籍也站在書攤旁偶爾翻過??傆X得于丹把當時儒家言論的對象和宗旨的基本點弄錯了,比如孔子的那些話是對誰講的,為什么講,她似乎沒想明白。
我小時候生長在偏僻的鄉(xiāng)村,那里的公立小學信譽不高,文化教育落后,家長多邀請私塾先生開館,讓孩子上私塾,我也有幸體驗到舊學的滋味。到1949年,我讀完了一整套孔孟之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且能熟練背誦。四書,其中的《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老祖宗的原著,算是儒家學說的原始著作。當然,這幾本書,無疑是經過漢代董仲舒,宋代程朱以及清代焦循等人,根據時政之需編纂、注釋或正義過的,已非原汁原味。不過,當時作為讀本,和現(xiàn)在研究儒家學說,只能以此為基本資料。其實,孔孟之書只是這兩人在各自那個時代的一些言論記錄,也就是一段一段的語錄。作為兒童是很難理解的。不過經過老師的點讀講解,讀多了也大體能悟出些道理。加以后來的零星研讀,基本要領還是懂得的。
五十年代中學語文課本文漢分家,在文學課本里也入選了一些孔孟的言論。如果說就此能讓不少人知道一點相關的常識,那么到了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孔夫子和他的徒子徒孫的言論,中國人誰不知其一二。不要說像咱們這類靠筆桿子吃飯的人,就連握槍桿子、拿鐵錘子、捏鋤把子的人,也知道孔夫子“學而優(yōu)則仕”和他“克己復禮”之類的名言。
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魯國人,基本靠自學成才;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鄒國人,受業(yè)于儒生子思的門人。他們所在的時代,是周王朝名存實亡,列國分爭,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時期。但同時又是百家爭鳴,諸子盛出的時代。在諸子百家中,孔孟只不過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根據讀孔孟之書所知,這兩位中國古代學者,被譽為至圣先師的孔子,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者,不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思家和政治家??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但他所宣揚的“仁”的學說,說“克己復禮為仁”,主張“仁”要以“禮”為規(guī)范。他說的“仁”實際是以維護貴族等級制度為目的,“禮”則是指一整套實現(xiàn)“仁”的等級制度。從整書來看,孔子的那些話,都是對他接觸到的君王、大臣和他需要培養(yǎng)為上層社會效勞的門徒們講的。他的所謂禮儀、規(guī)矩、修養(yǎng),并不是面對平民說的??鬃拥难哉撟谥迹瑲w結起來,就是希望上層社會得以恢復以周禮為標志的初期封建(亦說晚期奴隸制社會)社會制度,希望他的學生們成為上層社會的特權人士和怎樣成為上層社會的特權人士或為特權階級效勞的上層人士。他的教育宗旨“學而優(yōu)則仕”便是服務于此的主張。
相比之下,有亞圣之稱的孟子就有所不同。孟子“民貴君輕”說,勸告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認定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并講了許多有哲理的話語和非常有意義的寓言故事。但孟子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論點,也未能脫離儒家的基本框架。
于丹教授對于儒家文化這一基本點,不知是未搞懂,還是有意模糊。于是,就出現(xiàn)拿儒家特權倫理道德來開導民眾為基調的學術現(xiàn)象。
和其他諸子一樣,作為至圣和亞圣的孔孟二人,仍不失為歷史偉人。他們的學說仍有存在和借鑒利用的價值。后人只能是擇其可用之精華而用之。
中國自清代后期,1903年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教育史稱“癸卯學制”),開辦新學以來,學校就開始以新教科書為教材取代四書五經?!拔逅摹毙挛幕\動提出打倒孔家店以后,除鄉(xiāng)村個別地方私塾采用儒家之書,城市和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