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豆瓣上一個名為“負債者聯(lián)盟”的小組,創(chuàng)建1年多,已有3萬多名成員,集結了各種原因欠債的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失敗、家人重病、深陷殺豬盤、被朋友坑騙……但一位網友根據組內11月的帖子進行抽樣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超前消費和游戲是最主要的欠債原因。
俗話說,無債一身輕。一旦債務纏身,整個人就很容易消沉,甚至走向錯誤的人生道路。
我的一位大學室友,便是“負債者”中的典型一員。因為畢業(yè)后入職的第一家公司從事期貨交易,讓員工辦卡,甚至讓員工“拉人”做業(yè)務,結果室友被套了進去。然后又從各種網貸平臺找補,挖坑補坑、補坑挖坑……陷入惡性循環(huán)。至今仍欠同學朋友一圈債,幾乎從不在社交平臺發(fā)言。
作為一個還算年輕的90后,我大致可以對同齡人說,你的身邊一定有一個(至少)負債的年輕人。這句話可能一點都不夸張。
2019年發(fā)布的《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86.6%的年輕人都在使用信貸產品,除去當支付工具使用的,實質負債人群約占整體年輕人的44.5%。匯豐調查報告中的一組數(shù)據則顯示:2019年,我國90后人均負債高達127900元。
拋開一些有著房貸、車貸等正常貸款的年輕人,那些因為超前消費負債的年輕人,著實令人擔心?!柏搨呗?lián)盟”的形成,其實是一個多方因素的結果。
近年來,各種借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以前,年輕人憑借自己的人脈關系,根本不太可能借到那么多錢,也就天然沒有太大風險。但是現(xiàn)在,隨隨便便一個互聯(lián)網平臺,基本都有借貸業(yè)務,都可以借到不少錢,這讓一些年輕人心中蘊藏的欲望一股腦釋放出來。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極大豐富,超前消費的觀念也越來越被更多的年輕人信奉。尤其是一些剛參加工作掙了點錢的年輕人,對收入能力和消費水平有了判斷誤差,再加上一些平臺廣告宣傳有意地引導、誘導甚至是誤導,終至陷入債務纏身的泥沼。
甚至可以說,眼下的整個網貸生態(tài),在貸款者信用和能力的審核、衡量、匹配上,都不科學,是極大忽視風險的。
報道中有一細節(jié),一位年輕人在借唄、金條、白條、360借條等七個平臺,共計借貸近20萬元,平均到每個平臺,其實只有兩三萬元。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平臺之間,有信息共享嗎?有整體性的風險把控嗎?還是說,明知道借貸人已經“杯盤狼藉”,還只顧自己的盤子?
因此,一方面,從個人角度講,解鈴還需系鈴人,需要普及正確的消費觀念,叫醒那些迷失在物欲叢林的年輕人。另一方面,從社會角度講,也要對借貸環(huán)境進行治理、規(guī)范。
譬如,以前段時間剛翻車的“京東金融”為代表的網貸平臺,其業(yè)務顯然需要進一步地規(guī)范和限制。而在年輕人的消費欲望一時無法得到遏止時,對網貸平臺的合理優(yōu)化就顯得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