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智能訊 12月24日消息】年復一年,Blockbuster的電影中充斥著人工智能,在過去的一年里也不例外。從《銀翼殺手2049》到《馬喬里》,再到《星球大戰(zhàn):最后的絕地武士》,似乎公眾對真正智能的人工智能的描繪是貪得無厭的。
在科技領域,夢想著過于樂觀的未來趨勢,幾乎不會被歸入電影。2016年,包括《連線》、《福布斯》在內的一些出版物,以及VentureBeat等網站,都熱切地預測了“機器將會勝出”的一年,人工智能將“開啟一個新的互聯網時代”。然而,盡管今年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尤其是在語義識別領域,但媒體預測的未來還遠未實現。正如科幻小說所描述的那樣,這些預測都植根于現實,但又進一步深入到幻想的國度。
科幻小說的觀看和閱讀很有趣,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其中的科技在哪里真正改善了商品和服務,在哪里僅僅是一種戲劇化的表現。
在何處產生實際影響

1.基于決策的聊天機器人
如果最近有一個進展值得注意,那就是基于決策的聊天機器人的開發(fā)。從航空公司到客戶服務,再到零售,各行各業(yè)都已經將聊天機器人應用到與客戶互動的各個階段。
意料之中的是,作為世界上通訊應用的寵兒,中國正站在聊天機器人革命的最前沿,展示了聊天機器人通過自動化提高運營效率的潛力。例如,百度醫(yī)療大腦Melody是一個基于人工智能的醫(yī)療助理,為醫(yī)生收集信息,有時還會提供建議。與目前在客戶服務行業(yè)使用的信息收集機器人類似,Melody可以減少病人解釋問題的時間,也可以減少病人向助手、護士或其他醫(yī)生重復解釋問題的幾率。
其他行業(yè)(尤其是旅游行業(yè))也遵循了這個趨勢,比如使用聊天機器人收集基本的客戶信息,無論是詢問客戶想要去哪里旅行,他們想從客房服務中訂購什么商品,或者他們下次購買什么顏色的衣服。
2.個性化的助理應用
聊天機器人在面對大眾時有一種會產生負面特征的傾向,這一點令人吃驚,然而,當他們從一個小得多的樣本中“學習”時,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況。從X.ai到24Me,許多個人助理應用已經出現,它們能夠完成簡單的個性化任務,還可以使用預測性分析來簡化用戶的生活。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注意一個問題:個人助理應用在聊天形式中效果較好,而不是通過語音指令。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簡單、小眾、基于聊天的個性化助理的應用。
什么尚未實現

1.眾包機器學習的聊天機器人
通過與大量用戶互動學習的聊天機器人有一種呈現令人討厭的人類特征的傾向。例如,圖靈機器人是一個開放的平臺,號稱其中文語音識別的準確率達到94.7%。不過,該公司最近遇到了麻煩,其聊天機器人“BabyQ”在一些問答上出現問題。伴隨機器學習聊天機器人在普通大眾中被投放,像這樣的尷尬是一個始終存在的潛在陷阱,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Tay。
當聊天機器人被用于高度有目標導向的場合,比如收集信息,引導用戶找到合適的代理,允許用戶自助服務等,他們有可能做到完美無瑕。然而,當我們賦予聊天機器人(在向用戶學習時)過多的自治空間,他們往往會展示出那些我們不愿在機器上看到的人類特征。
2.自然語言處理/理解
盡管有些聊天機器人已經非常熟練地將用戶通過一種基于用戶輸入響應的決策樹行移動,但語音識別處理還遠遠不夠成熟。2017年,Siri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語音虛擬助手,但它的使用量較前一年下降了17%——這意味著它的月活躍用戶數減少了730萬。雖然像Alexa這樣的家庭虛擬助理系統的使用量有所增加,但這更有可能是由于它們是一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