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弱勢的地位,為了防止正當管理以改善管理的訴求作為“強化管理”的籍口,強調(diào)這一點尤為重要。
正當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自我管理。簡單說來,正當管理的性質(zhì)就是管理者的自律,是對管理或者管理者的管理。正當管理依循的是中庸的主旨,而中庸的旨意就是教育人們自覺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將這個主旨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要從管理者自身做起,更好的與被管理者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這是因為“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保ā吨杏埂返?0章)在管理中遇到問題時反求諸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保ā吨杏埂返?4章)只要把自己管好了,就能把企業(yè)管好。時下有學者想把中庸管理外化成一種管理工具,以便管理者用來要求別人,這恰好偏離了中庸的主旨。
正當管理的信念適用于管理者的職權范圍之內(nèi)。中庸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慎獨來實現(xiàn)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痹诠芾磉^程中慎獨,就是要在授權的范圍之內(nèi),可以行使隨機處置的情況下問心無愧?!吨杏埂芬谩对娊?jīng)》“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的話說,就是要看你獨自在室內(nèi)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于“神明”。一人“獨處”,別人看不到自己的行為,聽不見自己的言語,管理者也能謹慎地進行內(nèi)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當然是難能可貴的。不過那終究是能夠得到驗證的:“詩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中庸》第20章)意思是說,《詩經(jīng)》講“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就是在輿論監(jiān)督管不著的地方能夠慎獨。
正當管理的最終認定屬其授權機關。正當管理是對管理者的“天然”要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管理者在管理中堅持正當性原則是份內(nèi)事,天經(jīng)地義,沒有必要也不能自我標榜,更不能自封。本來,管理者在正常履行職責時沒有必要特別聲明自己的管理行為是正當?shù)?,如果管理者需要特別聲明,籍此強加于人,恰恰說明外界有爭議,更需要履行謹慎注意的義務,而不是相反。被管理者既是管理對象,又是服務對象,在管理中發(fā)生利益博弈或者沖突的時候,應當允許被管理者保留意見,提出質(zhì)疑,直至向管理者的授權機關提出爭議。管理者是否堅持了正當性原則,應當由授權機關認定,而不能自封。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建立健全治理機制就十分必要。而治理的任務就是堅持正當性原則,按照中庸精神對管理進行必要的校正。這其實是企業(yè)法人層面的自我管理,管理與治理的分工合作,也可以看作是企業(yè)層面的自律。
以正當進取體現(xiàn)職業(yè)精神
在公司敗德行為屢禁不止的情況下,在管理中強調(diào)正當性原則并非多余,而是必須補齊的“短板”。“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同時,在管理中堅持正當性原則,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進取精神,更好地體現(xiàn)經(jīng)理人的職業(yè)道德,對于避免平庸具有積極的意義。這除了要借鑒《中庸》提出的具體要求、主要原則、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nèi)容之外,強調(diào)以下幾點是必要的:
在堅持正當性原則中不斷完善自我,在與時俱進中體現(xiàn)誠性。管理者堅持正當性原則的動力源于職業(yè)誠性,誠性獲得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自誠明”,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是天性;另一條是“自明誠”,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誠,這是后天的教育,也包括自我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