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抗力因素(洪水、戰(zhàn)爭)引起的財務盈利能力降低的風險即不可抗力風險應由私營合作方和政府部門共同承擔。不可抗力風險可由私營合作方或政府部門投保以規(guī)避。
金融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這可歸因于它對項目的控制權最弱,因此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時事先收取風險附加率作為化解風險的一種手段,預測的風險最大,事先要求賠付的風險附加率也就最高(利率二純粹利率+通貨膨脹附加率+風險附加率)。為了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預期,從而減少金融機構要求賠付的風險附加率,私營合作方必須全力化解風險或是將風險轉移給其它團體。
在PPP運用過程中政府為降低其風險,往往要求私營合作方權益融資占全部資本一定的比例,是否要求的權益融資所占比例越大,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與運營及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中就越能成功運用PPP模式。下面將結合上述風險因素建立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的模型闡述這個問題。
三、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模型
現(xiàn)代公司財務理論告訴我們:在完美競爭資本市場下,公司價值與公司資本結構無關。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假設,實際的市場并非為完美競爭市場,項目價值與其資本結構是息息相關的。 [Page]
為了能夠選擇最佳的融資資本結構,即確定整個項目總資本中權益融資與債務融資中所占的合理比例。首先必須了解權益融資與債務融資各自具有的特點。債務融資中各種債務工具有固定的合同條款即債務人(私營合作方)必須獲得足夠的現(xiàn)金收入以支付利息和本金。如果債務人不能履行合同即不能如期支付利息或本金,債權人有權訴訟法律讓私營合作方宣布破產,一旦私營合作方宣布破產,資產將會被出售,在清算費用支付后,債權人獲得剩余財產,因此對項目公司來說債務融資風險較大,靈活性較小。而權益融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股東的投資回報通過股利分紅實現(xiàn)。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規(guī)定,可供分配的利潤必須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公益金后有結余才可向股東分配,因此股東收益的不確定性較高,且股東無權要求項目公司破產,而且在項目公司破產后股東的權益保障是最后被考慮的,因此權益融資成本高于債務融資成本,尤其在項目運營后無償移交給政府。項目資本成本的最小化或價值最大化具有同一性。通過計算項目未來現(xiàn)金流的凈現(xiàn)值可以發(fā)現(xiàn)項目的價值,折現(xiàn)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越低,未來現(xiàn)金流的凈現(xiàn)值越大,項目的價值越高,對私營部門的吸引力越強。項目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公式如下:
WACC=KbA+Ks(1—A) (1) 式中A表示權益融資占全部資本的比重
Kb表示權益融資資本成本
Ks表示債務融資資本成本
項目公司在進行債務融資時,債權人往往要求對債務資金提供一定的擔保,因此項目公司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給融資擔保公司,這將減少項目公司的現(xiàn)金流,從而權益融資風險加大,權益融資資本成本提高。
結合上述分析,在WACC基本公式中,Kb=Ko+K1A+K2(1—A)B (2)
Ko表示無風險報酬率
K1表示政策風險(含匯率風險)系數(shù)
K2表示融資擔保機構要求支付的擔保費率
B表示有擔保債務資金占總債務資金的比例
同樣的K。=Ko十K3(1—A)+K4(1-B) (3)
Ko表示純粹利率
K3表示破產風險系數(shù)
K4表示債務風險系數(shù)
將(2)(3)代入(1)得:
WACC=KoA+KiA2+K2A(1—A)B+Ko(1一A)+K,(1一A)2+l(1一A)(1一B) (4)
對模型(4)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如果破產風險較小時(K3較小),當A=0即意味著項目全部資本由債務資本構成,且債務資金都由融資擔保機構擔保時,項目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項目的價值最大,對私營機構的吸引力最強。當然實際操作過程中,融資擔保機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