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1.理解人欲,理性、平等地看待對方的訴求
雷軍說過一句話:“到了40歲以后,有一個重大的感悟就叫'人欲即天理'。"每個人有一些訴求,都是正常的。
無所謂誰比誰更高級,要平等理性地看待對方。不要本末倒置,把溝通當作核心,溝通只是手段,而要把目標作為核心訴求。當你用目標去驅(qū)動自己的溝通時,你就會更好地理解別人,理解溝通的目的。
2.坦誠表達具體問題,不作暗示
任何一種溝通,都會觸發(fā)內(nèi)心的情緒,導致大多數(shù)人很難客觀理智地面對溝通。
當你覺得不滿時,要直接講,講的過程中要有一些鋪墊,但最終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不要去作暗示,效率太低。坦誠是一種力量,讓溝通變得更高效,且能跟組織目標聚合。
我們不用把別人想得很脆弱,擔心說這話,他就跟我鬧掰了,退一步講,如果他跟你鬧掰了,說實話,這個人的確不值得你交。更嚴重一點,我曾經(jīng)是鼓勵下屬去吵架的,當然得就事論事,不準人身攻擊。
有的時候,沖突或者討論得激烈,并不是什么壞事情。要相信,對方是成年人。如果說兩句就玻璃心,可能我們選拔他就是有問題的。
3.不作立場假設(shè),控制情緒,只解決溝通問題本身
當我們在溝通時,一旦溝通遇阻,或者對方有反對意見,就會作立場假設(shè),甚至妄意揣測對方動機。這些做法都是非常低效的。
溝通的核心點就是要控制情緒,理性表達,多講具體問題。當具體問題講多了,大家理解了,自然就變成框架性問題。解決溝通問題本身才是目標,而不是立場假設(shè),做無用功。
最后說一下向上溝通。大部分人,都太不重視與老板的溝通,甚至是退縮、逃避、不溝通。向上溝通中,最常見的一種自我開脫的理由就是——老板太忙了!
首先,理解一下老板是什么物種。老板不是單純的人設(shè)存在,更多是一種職位存在。在工作場合,所謂老板,不管是CEO或部門管理者,如果他越優(yōu)秀,就越不應(yīng)該是一個人格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職位意義上的人。
那么,老板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物種呢?
第一,他未必比你聰明,但一般情況下,他的見識和判斷比你強。
他的信息渠道優(yōu)于你,信息質(zhì)量和數(shù)量超過你,犯的錯誤也比你多,應(yīng)付過的復雜考驗,見過的大場面可能也比你多。
第二,你的老板會犯錯,但他做對的概率比你大。
你沒有到他的層級,你很難想象他拿到的信息和判斷的依據(jù)。從對的概率來說,他做出正確判斷的概率肯定比你大。
第三,他很忙,但重要的事情他比你更有時間。
每個人都天生認為自己很重要。如果你覺得老板不理你,可能是你表達的東西,他認為不重要,或者你沒有讓他覺得重要,這還是溝通的問題。
第四,他的職位要求比你高,所以你認為的重要感受,他往往不在意。
經(jīng)常會有人說,你怎么不理解我。我說你理解我嗎?你那點小委屈在我面前光哭訴就要半小時,我哪有那么多時間?所以要找到核心點,不要上來就講感受,要反向理解。
第五,他也不是神,很多情況他不知道。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問題講出來。有人可能會想,講出來后,我不成了搬弄是非嗎?你倒是想搬弄是非,但你有這能力嗎?你也太低估老板的判斷力了。不要忌諱說問題。你把信息告訴他后,他自有自己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