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到的80后
他們已基本失去成為互聯網一線領袖的機會,他們是遲到的80后, 所幸,這群年輕人并未頹廢,而是面對現實,腳踏實地,不再飄搖。
對于互聯網以至中國商業(yè)而言,他們姍姍來遲。
他們已不太可能取代70和60年代的人成為主流商業(yè)規(guī)則的制定者或標志性人物。
為什么中國的80后里出不了扎克伯格和Lady Gaga?
是該給80后松綁了。
自從2006年一篇《生于80年代》的文章開始,80后這個名詞流行并紅火了整整四年。這就像是同樣在互聯網火熱了多年的另一個概念 Web2.0,越被開發(fā)(炒作)就越有價值,各種利益沖撞和糾纏到一起。于是,真相越來越難以看清,插科打諢甚至不可告人的就多了。
對于Web2.0,既有程炳皓那樣的短期內把社交網絡做成了,也有方興東那樣的被博客給忽悠而栽大了;既有騰訊那樣的表面上不發(fā)言但實際上是集大成者的2.0鼻祖,也有新浪那樣的硬生生把博客這種2.0做成1.0也成了;既有心平氣和坐懷不亂而后坐地分金的風投,也有就沖著一個概念而損失慘重的 瘋投。
80后又何嘗不是一樣?
這股大江大水里面,既有腦子算清醒的李想一類,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趁機四處挖人打造團隊,而后風光套現;也有腦子半清醒但馬步不穩(wěn)的高燃一類,炒作了高調了有了知名度,可被VC罵成用公司資源包裝自己被趕出門庭。
既有腦子糊涂,就算有根基也給敗了的鄭立一類,頂不住壓力,抗不住誘惑,被邪道拐了去;也有既無根基,腦子也半清醒的董思洋一類,趁80后火了,于是拼小命地給自己貼金自吹自擂,最后被媒體揪出來說是一個騙子。
80后里大是大非把握不住,心浮氣躁,人不在少數。
所以給80后松綁,就是不要搞連坐。高燃站不穩(wěn)馬步,不是所有80后都站不穩(wěn)馬步;鄭立摔跤了,不是80后偶像集體坍塌。戴志康鄙視傳統教育方式,不意味著所有人不讀大學創(chuàng)業(yè)都有戲;李想做汽車之家比做泡泡網更NB,不表示所有人的第二次都會比第一次更成功。
不過松綁的更重要意思,是不要把80后看得太高。有個詞叫捧殺,愛之足以害之。就算屹立不倒的李想和戴志康,再加上近兩年新浮出水面的劉松琳和汪海兵,也遠未能成為這個時代主流商業(yè)的規(guī)則制定者或者標志性人物。目前的事實是,就互聯網而言,80后已經基本失去了成為或者取代馬化騰、陳天橋、李彥宏這些一線領袖的機會。
為什么?

當1995年馬化騰和丁磊已經開始在為創(chuàng)立騰訊和網易暗暗攢錢和蓄力的時候,李想才剛剛摸到電腦
李想:時機很重要
李想為何棄守泡泡網?
時運:2007年上市泡湯,團隊人心要散了;
誘惑:出手闊綽的投資者愿以泡泡網上市的PE值投資,團隊還可持有股份;
認命:面對中關村在線和太平洋,李想認為不可能后來居上,時機過了
李想的泡泡網作為數碼產品導購門戶的行業(yè)老三,在2008年接受了澳洲電訊的控股。也就是說,泡泡網最大的主人,已經不是李想。而且,在澳洲入股后,李想的主要精力也不在泡泡網,而是做了一個新業(yè)務汽車之家。多年運營的泡泡網留給他人打理。等于是賣了,很多業(yè)內人會用這個字眼。它跟棄守是一個意思。
這自然不會是李想的首要選擇。但他有一前一后兩個難點。
第一個難點。2007年開始,已經有幾千萬收入和一定利潤的泡泡網想盡一切辦法要上中小板,或者至少是創(chuàng)業(yè)板。整個團隊都已經翹首以待:上市成富家翁。但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在2007年驟然變化,形勢急轉。上市泡湯了,但早已被上市激發(fā)起來的興奮的人心卻難以被撫平。當時的情況是,群情憤懣,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