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并詳細地闡述了轉換層施工的質(zhì)量控制措施。
?。鼻把?/STRONG>
現(xiàn)代高層建筑是向更高、體型更復雜、結構形式更多樣、功能更齊全、綜合性更強的方向好展。然而在設計中,由于結構下部樓層受力較大,上部樓層受力較少,正常布置時是下部剛度大,墻多柱網(wǎng)密,到上部漸漸減少墻,柱擴大軸線間距。為滿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實現(xiàn)結構布置,必須在結構變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轉換層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著重介紹結構轉換層的施工方法及其質(zhì)量控制。
?。蹭摻罨炷赁D換層結構的施工
2.1轉換層模板支撐系統(tǒng)
工程中常用以下幾種模板支撐體系:
2.1.1 一次性支模
從轉換層底一直撐到底層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撐材料,適用于施工現(xiàn)場可用的支撐材料較多,且轉換層位置較低的情況。
2.1.2 荷載傳遞法支模
將轉換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載通過支撐系統(tǒng)傳遞給若干層樓板。支撐樓板的數(shù)量應通過設計來確定。另一種方案是充分利用轉換層支撐柱的傳力作用;另一部分通過樓面設置的豎向支撐構成的梁下排架體系傳遞給下面若干個樓層。
2.1.3 疊合澆筑法支模
應用疊合梁原理將轉化梁(板)分2次或3次澆筑成型,支撐系統(tǒng)只需考慮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載,施工時應注意疊合面的處理,同時應對疊層澆筑的轉換驗算。
2.1.4 埋設型鋼法
支撐。在轉換梁中埋設型鋼或鋼桁架,并與模板連為-體,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載,大梁一次澆搗成型,可節(jié)省模板支撐材料,轉換梁可采用鋼骨混凝土結構。
搭設模板支撐時,要求上、下層支撐在同一位置。當轉換結構下層空間可采用疊合澆注法或埋設型鋼法支模。設置模板支撐系統(tǒng)后,應對轉換梁(板)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驗算。結構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轉換結構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實際的力學分析模式,達到設計和施工的統(tǒng)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體積混凝土轉換層施工時,應采取措施防止溫度裂縫:
2.2.1 根據(jù)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氣候及現(xiàn)場條件,預測監(jiān)控混凝土在澆筑后1個月內(nèi)的各部位溫度的變化情況。
2.2.2 應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小于25℃,蓄熱保溫法,即常規(guī)保溫方法;內(nèi)降外保法,即在大體積混凝土內(nèi)部循環(huán)埋管通水冷卻降溫,在大體積混凝土轉換結構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濕措施;蓄水養(yǎng)護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灑水養(yǎng)護2h,隨后進行蓄水養(yǎng)護,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選用: 采用水化熱低的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硅酸鹽水泥;摻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熱相應降低;摻入減水劑,減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緩凝推遲水化熱峰值的出現(xiàn),使升溫延長,降低水化熱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溫度梯度減小。
2.2.4 施工方法:先施工轉換結構周圍結構或墻體,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熱過快,內(nèi)外溫差過大;在夏季高溫氣候施工時,采用冰水攪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溫度;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后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采用疊合梁原理澆筑轉換結構,可緩解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高、溫度過大對控制裂縫的不利影響。
2.3鋼筋工程施工
轉換梁(板)的含鋼量高,主筋長,梁柱節(jié)點區(qū)鋼筋密集。因此,正確地翻樣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鋼筋施工的關鍵。
2.4預應力混凝土轉換層結構施工
施工時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張拉階段預拉區(qū)開裂或反拱過大:
2.4.1 采用擇期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