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張照片,有家公司在辦公室里貼了一個標(biāo)語:
干活就是為了賺錢,
多干一分鐘,多賺一份錢。
這句話不少人乍一看估計都會忍不住要拍大腿:對,我來上班就是為了錢,老板你別跟我談理想,畢竟我的理想是不上班。
但是從管理的角度,我認為應(yīng)該多思考一點。
01談錢不傷感情
但只談錢一定不行
首先我得說,我很欣賞這個老板的勇氣。
很多老板不愿意跟員工談錢,原因通常是給不了市場平均薪資,只好跟員工談理想,談未來的發(fā)展。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跟沒錢的員工談理想,無異于耍流氓。但,真是這樣嗎?
其次,我認為這個標(biāo)語有可能會帶來兩個問題:
一是,“多干一分鐘,多賺一份錢”,這一點要落實起來并不容易。
假如你是一個電話銷售,你多打一個電話,就能夠多一份成交的希望,這沒錯。但也只是希望而已,并沒有一定成立的關(guān)系。
我想大部分公司的大部分崗位都承諾不了員工你多干一分鐘,就能多賺一份錢。這樣一來,這口號就變成了無法兌現(xiàn)的空話。
第二點,標(biāo)語是企業(yè)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企業(yè)想要宣揚的東西,過分跟員工強調(diào)錢,容易讓員工養(yǎng)成凡事以錢為衡量的思維。那么,等你需要員工去做一些不能直接帶來收益的事情時,有些人很可能會有抗拒心理,會認為這是在耽誤他賺錢。
所以,激勵員工,錢很重要,但不要變成唯一的方式。
劉潤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最有效的激勵,是給員工提供豐厚和公平的報酬,然后盡一切可能幫助他們忘記錢的存在。
談錢不傷感情,但是只談錢一定不行。
02被誤讀的馬斯洛需求理論
我想大家都聽說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會想起著名的金字塔圖。但是我最近才知道,這個金字塔圖不是馬斯洛自己畫的,相反,他對這種排列方式是很反感的。
金字塔圖有個問題就是,容易讓人誤認為只有在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了之后,人們才會去追求更高層級的滿足。但是這是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片面解讀。
我們以馬斯洛最初的五個層次理論舉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維持生命的需求。但是人不是動物,人是天然地需要歸屬感,需要愛,需要被尊重的。
根據(jù)馬斯洛理論,這五種需求有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xiàn),也可以亂序出現(xiàn),甚至出現(xiàn)不飽和跨級的現(xiàn)象。比如,有些人對于尊重的需求特別高,只有當(dāng)他覺得自己受到尊重時,才會比較自信,才會去追求愛和歸屬。
所以,看起來各方面情況都差不多的人,需求很可能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需求也會有所變化。
古人有句話叫“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但要是你去問10個人,到什么程度才算倉廩實、衣食足,我想你會得到10個不同的答案。這就是人的個體性,也是我們在做管理的時候必須考慮的因素。
所以類似“干活就是為了賺錢,多干一分鐘,多賺一份錢”這樣的標(biāo)語,顯然太一刀切了。
03愛錢和不愛錢的員工怎么管
根據(jù)馬斯洛需求理論,只有尚未得到滿足的需求才具有激勵的力量。所以,想要達到更好的激勵效果,對于不同類型的員工,要各有側(cè)重。
比如,有些員工對于金錢有著比較大的渴求,他們往往好勝心比較強,喜歡權(quán)威,喜歡與人做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打扮,也舍得在自己的形象上投入。
他們認同金錢的價值,認同錢是掙來的,而不是省下來的。往往這類人也比較會推動金錢的流動,也比較能夠掙錢。他們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矚目和羨慕,成為焦點。
對于這類員工,可以采用這樣的管理方法:
● 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