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管理是企業(yè)管理之基、效益之本,當前,項目管理失衡、創(chuàng)效能力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從實踐經驗看,項目管理優(yōu)劣決定了企業(yè)效力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項目管理優(yōu),則企業(yè)強大興盛、政通人和;項目管理劣,則
則企業(yè)動力缺失、舉步維艱。加強和優(yōu)化項目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整合資源,合理投入的原則
規(guī)模與能力的矛盾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首要矛盾。今年計劃完成投資1500億元,規(guī)??涨?,有的集團公司在建隧道400多公里,橋梁3000多孔,有的工程公司在建規(guī)模100億元以上。但我們的生產要素嚴重不足,主要表現(xiàn)是:設備不足、人員短缺、有經驗的施工隊伍難尋。這三方面的問題解決的如何,直接決定全年生產經營能否保持平穩(wěn)有序增長態(tài)勢。我考慮,解決這一矛盾的對策就是要科學地整合資源。首先,施工生產的資源宜集中不宜分散,項目管理的層次宜少不宜多。集團公司、工程公司的資源應集中于項目,項目應成為生產要素的集結地。要加強一線,保證重點,使管理人員都負具體責任,有可以清楚衡量的業(yè)績。成立很多分片的、不直接承擔具體項目管理責任的機構,不僅會造成力量分散、資源閑置,而且往往導致信息反饋失真、指揮效率降低、管理責任虛化。整合資源應以項目為載體,以形成能力為目標,以專業(yè)化為方向,以能把守安全質量關口為原則,以較小的投入產生較大的效應,實現(xiàn)生產要素的合理分布和最優(yōu)配置,使有限資源發(fā)揮最大效能。
1、設備不夠怎么?要高度重視工裝設備的投入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產工具的革新推動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社會變革。關鍵設備應自主投入,如長大隧道的裝運設備、大噸位梁的制運架設備、無砟軌道的施工設備等,對提升施工能力有重大作用;地質超前預報設備、測量試驗檢測設備、混凝土拌合樓、重型壓路機等對安全質量有保證作用;先進的隧道挖裝機、大功率的旋挖鉆機等能使其他配套設備效能倍增等。對這些關鍵設備均應堅持自主投入,并盡可能選用性能可靠的品牌產品。通用設備、普通設備應充分利用社會現(xiàn)存資源,控制投入。如運輸車輛、常規(guī)的隧道施工設備、一般的橋梁施工設備、土石方施工設備等,原則上都應通過租賃社會設備或施工隊伍自帶的方式加以解決,謹防過度投入,不堪重負??瓦\專線制架梁設備的投入,要統(tǒng)籌安排。用自有資金和國外貸款購置一部分,與生產廠家聯(lián)合自制一部分,通過加快施工進度,加快周轉,從其他工點倒用一部分。要充分發(fā)揮橋梁廠的作用,有資質、有技術的橋梁廠可以投標搞一部分。設備是提升我們施工專項能力的重要因素,投入應以形成專業(yè)化能力為目標,力求先進適用、相互配套、效能最優(yōu)、成本最低。設備配置不是越先進越好,也不是自動化程度越高越好。大型設備均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程序報批,避免盲目投入和無序投入。
2、人員不夠怎么辦?要有效整合人力資源。人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可以發(fā)揮出無可估量的潛能。要眼睛向內,努力盤活存量,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對收尾項目進行徹底清理,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加快銷號,避免"胡子"工程,實現(xiàn)管理和技術人員盡快轉場;對集團公司、工程公司兩級機關人員進行清點,按專業(yè)排隊,將能抽調出來的管理、技術干部全部充實到施工一線;對新分配學員加強應急培訓,由工程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親自授課,使他們盡快掌握規(guī)范標準,熟悉工作程序,進入項目情況,早日擔當重任;對一線骨干人才在政策待遇上予以傾斜,加強思想教育,明確最低工資待遇標準,保證他們安心在項目工作;對新上項目按項目班子精干化、項目經理職業(yè)化、技術干部專業(yè)化的要求組建項目部,實現(xiàn)項目的精干高效運轉。與此同時,要廣借外力,有效整合社會人力資源為我所用。根據(jù)施工需要可聘任國內相關知名專家擔任長期顧問,對重大技術難題進行咨詢論證把關;根據(jù)現(xiàn)場專業(yè)需求可臨時招聘部分技術人員和大專學生,以應急需;應注重處理好與現(xiàn)場監(jiān)理、設計的關系,借用其力量對施工進行技術把關和技術指導。
3、隊伍不好找怎么辦?應優(yōu)選具備一定管理、技術力量的施工隊伍,嚴管與善待相結合,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我總結了五種外包隊伍使用模式:南坪隧道模式,純粹使用勞務,用自己的職工當工班長,勞務編入工班,按工效計酬,這種模式適合機械化程度高的施工項目;水柏線模式。因投標降價幅度過大,虧損已成定局,通過論證,把工期、價格、質量要求等條件公布出去,公開招標,不僅要求自帶設備,還要求先打保證金,全項目部只有20人,管理一插到底,這種模式適合于有一定規(guī)模且施工難度不大,地質單一的橋隧項目;遵崇模式,兩個洞口,一個隊伍,設備共同投入,一切開支由我們掌握,連買個燈泡都由項目部批準,工資連效按月發(fā)放,工程全部完成后按比例分紅,這種模式適用于項目長素質高,管理能力強的項目;內蒙模式,造價不高、單價很低,沒人愿意去干,經過甄選,選了一家實力強的外包隊伍,自行管理,先交保證金,效果也很好,這種模式適用于誠信度高的隊伍;最后是現(xiàn)在的通用模式,工序分離、工費承包、限額發(fā)料、設備租賃、階段結算。但從原則上講,我認為像客運專線或宜萬線這樣的大項目,決不能搞大包,管理、設備、技術骨干力量都必須是我們自己的,經濟必須由我們控制。以上三個問題解決好,對緩解規(guī)模與能力的矛盾,提升我們的施工能力,有重要意義。
二、分級管理,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
對施工生產,總公司、集團公司、工程公司應分級分類管理,分別抓自己該抓的事、管自己該管的項目,形成優(yōu)勢互補局面。具體要求:工程公司全力抓在建,對項目管理要“實”,真抓實干;集團公司要“準”,看人用人準,發(fā)現(xiàn)問題準,解決問題精確制導,彈無虛發(fā);總公司要“高”,即解決高層次的問題和帶普遍性
【?發(fā)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