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只進行風暴式建模還不夠。你可能需要對某些復雜的需求進行建模,而做到這一點需要來自團隊外部的某些人提供信息。又或者,你需要對某個遺留系統(tǒng)進行建模,它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換句話說,你可能需要在真正實現(xiàn)某個需求時,提前就進行建模。盡管傳統(tǒng)的建模人員可能會希望如此,可實際上這種情況是不太常見的,不過有時候它的確會發(fā)生。
所有這些都引出了以下這個問題:和用戶體驗設計有關的活動怎樣才能融入到一個敏捷項目中呢?一個簡單的回答是,敏捷業(yè)者需要采用面向使用的需求描述方法,例如人物角色,情景描述,或者甚至是用例。常見的方法是在紙上創(chuàng)建出抽象的低保真度原型,就像圖四(在本頁最后)所示的那樣用掛圖和即時貼來創(chuàng)建。這使得你能夠在不用事先進行很多工作的情況下就能快速開始研究用戶界面,它甚至使得進行敏捷可用性測試成為可能。事實上,很多的敏捷方法已經(jīng)這樣做了,它們分別是Agile MSF, Agile Modeling 以及AUP方法。
盡管用戶體驗設計人員會大聲疾呼在項目一開始就進行大量設計的必要性,然而敏捷社區(qū)卻對其充耳不聞。從敏捷業(yè)者的角度看來,他們之所以這樣做的大致原因就在于:傳統(tǒng)的用戶體驗設計技術對他們不太適用。當你停下來仔細考慮這個解釋時,它顯得很有諷刺性。為了使用戶體驗的設計技術對于敏捷業(yè)者更加可用,這些技術必須要能反映出敏捷式開發(fā)的生命周期。幸運的是,這一點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xiàn):
在項目的先期進行一些用戶界面的建模工作。你需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適用于用戶任務結構的各個用戶界面是如何構成一個整體的;在各個部分之間進行 導航的一般方案;以及視覺和交互方案,這些方案能夠通過提供一致的感官體驗來支持用戶任務。的確,這個活動需要一些先期的工作,不過對于大部分的系統(tǒng)來 說,它可以很容易地在第0個周期中完成。請記住,你在先期需要完成的模型數(shù)量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 有些團隊需要比其它團隊做得更多。
采用一些和敏捷方法相配合的建模工具。例如,極限編程團隊傾向于使用索引卡片(index cards),而不是編寫文檔,AUP團隊則傾向于在白板上畫草圖。幸運的是,紙張和白板對于很多用戶體驗設計人員來說也是常用的工具。
在大多數(shù)時間內(nèi),按照“應需而做”的原則來進行用戶界面的開發(fā)工作。如果有必要,你應當在實現(xiàn)之前對用戶界面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進行研究。進行一次用戶研究通常需要預訂一些需求量很高的專用設備,以及和恰當?shù)睦骊P系人預約好時間。因此,你需要稍微提前一些進行建模。 采用一些敏捷業(yè)者熟悉的需求描述方法。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些敏捷方法已經(jīng)這樣做了,例如AUP,DSDM以及Agile MSF方法。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極限編程。坦白地說,很多極限編程團隊已經(jīng)意識到要以一種講故事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一個用戶界面。
此文章共有10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文章來源:中國項目管理資源網(wǎng)
|